当前位置:黑龙江奶业信息网 >> 行业动态

奶牛蹄病——蹄疣不容忽视

[导读] 特邀科普专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 李红宇

蹄病是奶牛场主要疾病之一,直接影响奶牛生产性能,一例跛行牛按奶损失、治疗和增加空怀天数等计算,可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约2500-2600元;按照奶牛步态评分统计,部分规模化奶牛蹄病发病率达30%以上,由此可见蹄病给奶牛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蹄疣在奶牛场中发病最为普遍,已被列入奶牛场最主要的五大蹄病之一,蹄疣早期很难发现,患牛没有痛感,急性溃疡阶段患牛痛感强烈,往往出现跛行,奶牛不愿起立,严重影响其采食,产奶量大幅度下降。奶牛场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治疗蹄疣患牛,其淘汰率会大幅度提高。鉴于此,本文对奶牛蹄疣概念、症状、病因、防控及治疗与大家共享,以便奶牛养殖同僚更好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奶牛蹄疣,提高奶牛生产效益。

1. 蹄疣的概念

蹄疣也叫疣性皮炎,一般认为是由密螺旋体(Treponema spp.)引起的真皮乳头层的慢性增生性炎症,是一种高接触性的传染蹄病,趾间隙的背侧或掌侧皮肤受到病毒侵害,长出草莓状或菜花状的真性纤维乳头状瘤。简而言之,病变部位经常发生在悬蹄和两蹄踵及两趾间的三角区,初期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多肢患病,奶牛严重跛行,生产性能急剧下降,患牛蹄底过度角质化,容易溃脱、溃疡、出血,造成牛蹄深部组织的继发感染。

2. 病因

牧场的卫生条件、消毒措施和蹄浴方案均与牛群蹄疣的发生密切相关。Gomez等用密螺旋体培养液注射牛蹄踵,构建了蹄疣病理模型,其他研究也表明了密螺旋体是该病的主要病原。 螺旋菌群可与坏死梭杆菌真菌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并存,并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中,被污染的土壤和粪浆为主要传播媒介。阴暗潮湿的环境促进细菌滋生,尤其在缺氧潮湿的牛舍中,蹄疣极容易大规模发作流行。因此,运动场泥泞、牛舍阴暗潮湿、牛舍粪污清理不及时均可促进蹄疣的发生,奶牛采食通道不及时刮粪使牛蹄经常浸泡在粪尿中,造成角质软化,粪污滞留在趾间易发酵并产生有害物质侵害趾间皮肤,致使趾间真皮受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会增加,防控不及时蹄背侧和趾间隙皮肤易发生疣性增生,蹄的角质层也会被侵蚀,激发趾间皮炎的发生,患牛疼痛感强烈,不愿站立,跛行严重。

3. 蹄疣发病阶段划分

蹄疣的发病阶段可按D?pfer等(1997)描述的趾间皮炎五个阶段进行划分,即M1、M2、M3、M4和M4.1。M1亚临床阶段,患牛没有明显症状及痛感不易发现,此时对患牛进行检查其发病部位(趾间间隙和蹄北侧皮肤)出现局部表皮损伤,呈现红至灰色,病变直径不足2cm。M2阶段可分为急性临床阶段和增殖阶段,发病部位出现溃疡,呈现亮红色,或红至灰色肉芽,病变部位直径大于2cm,此时患牛痛感明显,出现跛行。M2急性临床阶段未进行妥善治疗将继续发展为M2增殖阶段。M3为治愈阶段即抗生素局部治疗M2病变的结果,病变部位皮肤表面变得坚硬,出现结痂。M4为慢性阶段,此阶段可出现多毛性蹄疣,在牛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会向M4.1发展,病变部位表皮增厚,角质化过度,肉眼可观察到丝状、鳞状或肿块增生。

4. 症状

蹄疣病变90%~95%发生于后肢,患病率可达50%以上,发病部位主要在趾间隙背侧和后侧皮肤,蹄疣M1阶段症状不明显,M2增殖阶段临床观察较明显,发病部位出现菜花样或草莓样突起,增殖部位有血清样渗出物,往往伴随恶臭气味,部分患牛增殖部位四周被毛蓬乱干长 。奶牛肢蹄真皮层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增殖处易受摩擦和碰撞,容易造成患处表皮角化层脱落出血,触诊患蹄痛感明显。患牛临床表现出跛行,患蹄负重不实,不能着地,站立困难并且时间短,经常趴卧,精神不振,食欲较差,泌乳性能和繁殖性能均下降,有的牛只伴随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病情严重牛只趴卧不起,激发全身症状,食欲颓废,身体消瘦,最终淘汰或心力衰竭而死。

5. 治疗

有效的蹄浴可以控制患牛蹄疣M1的病情,并且可以有效控制相互传染。蹄浴药品可以选择福尔马林、硫酸铜、硫酸锌及商品化蹄浴剂。选择福尔马林作为蹄浴剂,福尔马林浓度控制在4%为宜,但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温度低于13℃福尔马林蹄浴不起作用;硫酸铜作为蹄浴剂其浓度控制在5%,使用5小时之前用热水将硫酸铜充分溶解;硫酸锌浓度为10%~20%,但硫酸锌不易溶解;商品蹄浴剂可按说明进行操作。蹄疣M2急性临床阶段,此阶段利用抗生素治疗患处的最好时期,抗生素可以选择土霉素,患牛发展到M2增殖阶段利用抗生素治疗已无效果。

蹄疣初期阶患处出现红肿,可将患处皮毛刮净喷洒消炎药物如蹄泰;病变部位腐蚀不是很深,目前各大牛场兽医通常做法是将患处皮毛及腐蚀的烂肉刮净,用高锰酸钾进行着蚀;M2增殖阶段出现草莓状或菜花状增生需进行手术治疗,将患处周围的毛剪净,污物用清水冲洗,用肥皂水或1%新洁尔灭清洗消毒,擦干蹄部,将增生组织切除,刮净腐肉,注意观察是否有夹层,整理新鲜创面,用0.9%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将硫酸铜和氧化锌(1:1)预先配好的药剂涂抹新鲜创面后进行包扎,术后将患牛放入清洁干燥的圈舍,5~7天解开绷带进行换药,一般换药2次可治愈。

6. 预防

牛场的蹄疣防控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运动场和圈舍的清洁卫生,坚持蹄浴,坚持步态评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6.1 牛舍环境卫生

牛舍应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及时清除采食通道的异物,如尖锐石子和铁屑(铁丝、螺丝和焊条头)等。刮粪板清理排粪通道,以奶牛站立时粪浆不没过蹄踵为原则设定刮粪次数,通常设定4~6次。牛舍需经常消毒不留死角,每周至少对牛舍进行全面消毒2次。依据卧床和颈夹设定养殖密度,养殖密度不易过大。

6.2 运动场的环境卫生

运动场应具有良好的渗水性和排水性,一般设计为山坡型,即中间高四周低,利于污水和雨水的排出。及时清理运动场粪污,防止牛粪在运动场堆积,定期清理运动场异物,主要是尖锐的石子,运动场定期进行消毒,每周至少1次。

6.3 蹄浴

蹄浴是快捷、简单和有效预防蹄病的措施,同样对蹄疣也有效,可以有效控制蹄疣M1的发展。蹄浴池一般设定在挤奶回牛通道,其位置方便牛只连续走动不滞留和不站立在蹄浴池,长度3~4 m为宜,过短蹄浴效果不好,宽90 cm,深15 cm。蹄浴池内蹄浴液更换频率依据牛蹄清洁度而定,牛蹄较脏200头次更换1次,牛蹄较干净可300~500头更换1次;蹄浴次数以牛场患牛数量而定,以预防目的为主的牛场每周可进行2~3次蹄浴,牛场患牛较多可增至每天1次。

6.4 步态评分及蹄保健

蹄病的治疗原则是及早发现及时治疗,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步态评分是有效揭发牛只蹄病的方法之一,目前步态评分主要采用3分制和5分制,以5分制为例每月应对牛群进行步态评分一次,后备转入泌乳牛群前2周应进行步态评分一次,评分3分以下牛只交由专业兽医进行检查和治疗。患病牛只因疼痛活动量相对较少,牛只装有计步器的牛场可根据计步器测定奶牛活动量来揭发蹄病牛只。修蹄是有效蹄保健之一,每年春秋两季对牛群进行功能性修蹄一次,可以大幅度减少蹄病发生,奶牛预停奶时,进行修蹄可以减少下个泌乳早期奶牛蹄病的发生。从营养方面进行蹄保健主要是保持奶牛日粮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营养需要,日粮中添加有机锌可以提高蹄底及蹄壳硬度进而减少蹄病发生。

7. 小结

各大牛场均有蹄病的发生,患牛生产性能下降,蹄病已列为各大牛场重点防范对象,牛场环境卫生、饲养管理规范、消毒制度严格和日粮营养均衡可以有效减少蹄病发生。蹄疣是奶牛场主要蹄病之一,并且还传染,坚持蹄浴和定期消毒是有效控制该病的措施。牛只一旦感染密式螺旋菌将伴随终身,目前还未发现针对该菌的有效药物及有效防治蹄疣的疫苗,因此,密式螺旋菌的作用机理及有效防范措施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特邀科普专家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 李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