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奶业信息网 >> 行业动态

青海:民和奶牛产业何去何从

[导读] 青海:民和奶牛产业何去何从

青海新闻网讯 现在30岁左右的不少青海人,当年是吃着民和奶粉从襁褓走进幼儿园的。当年的青海名产民和奶粉现在却难觅踪迹。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川口等乡镇素有养殖奶牛的传统。2001年,民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畜牧立县”的发展战略,在“畜牧立县”的规划中,将奶牛业列入优先发展的产业。几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如何呢?

  6月13日,记者来到马场垣乡团结村养殖户张海军家,只见庭院的果树下堆满了牛粪,院内弥漫着一股难闻的牛粪味。在庭院的北面盖着七八间土木结构的简易圈舍,圈舍里有二三十头奶牛。张海军告诉记者,他家喂养着36头奶牛,产奶牛15头,日产牛奶250斤。村里将近有五百头奶牛,而鲜奶生产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手工挤奶方式,一天产奶1.7吨左右,因缺乏资金和技术,他没能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和养殖水平,至今,仍然用传统模式搞养殖。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奶牛扶贫项目点——奶牛养殖专家大院,目前喂养着82头奶牛,产奶牛20头,日产鲜奶350斤,主要用机械化挤奶,实行订单生产,每天有天露乳业的人来收购鲜奶。在养殖大院做技术指导、专门从事畜牧业研究的研究员谢洪业说,政府应在养殖产业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政策,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同时,结合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将项目养殖户的奶牛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这样便于疾病预防,降低养殖成本,保证牛奶质量,推广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这与零散的个体养殖形成鲜明对比。

  民和县畜牧局副局长张学成告诉记者,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民和县城附近开始养殖奶牛,但只是零星、分散养殖,整个县城区域内的奶牛不超过七八十头,主要是给县城周围的居民供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激发了农民的养殖热情,农户开始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全县的奶牛达到一千多头。为解决养殖户的销路问题,民和县创办了东垣乳制品厂,加工的奶粉在市场上很走俏。截至目前,全县共存栏奶牛10823头,年产鲜奶12000吨左右,3家乳品企业日处理能力120吨。但是,这些企业都是靠原始而缓慢的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都存在着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单一、规模小的特点,企业不是以自己的品牌创造开辟市场,而是以市场的需求求得生存。需求旺盛时,相互之间竞争奶源,增加产量;需求萎缩时,又压缩产量,没有一片属于自己长期而稳定的市场。奶牛产业的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始终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经营之路,主要就是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

  张海军介绍,民和以发展规模养殖、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将小规模、分散养殖进入小区养殖,扶持养殖规模在50头至100头奶牛的农户,可以适度地搞家庭奶牛养殖场,走出一条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路子。同时,通过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公司或协会向农户有偿提供奶牛,回收母犊的运作方式,建立饲养集中、数量较大的“奶牛村”,并通过辐射带动,滚动发展。政府扶持现有的几家加工企业,重点扶持省级龙头加工企业,以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加工增值水平。目前,在民和园艺场征用了50亩地,厂房正在修建当中,准备上两条生产线,用以发展液态奶、酸奶、乳饮料等产品,最终实现企业和养殖户利益共赢,推动奶牛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信息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吕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