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奶业信息网 >> 行业动态

瞄准优质奶源基地 富锦"草畜乳一体"战略

[导读] 瞄准优质奶源基地 富锦"草畜乳一体"战略
    早在2004年,富锦市紧紧抓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实施“奶牛振兴计划”这一契机,提出了以打造全国优质奶源基地为目标的“草畜乳一体化”的战略——就是通过引进良种牧草,改善饲养水平和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的乳品加工企业,从而打通乳品加工的整个生产链条,把富锦建设成全国优质奶源基地。 
  1、草给奶牛改善伙食 
  提高鲜奶产量靠什么?一靠良种,二靠好草。2004年以前,富锦市的个别农户也从国外引进了良种奶牛。可到头来,外国的良种到了中国产奶量却下降了。北橘南枳,不是水土不服,而是营养没有跟上。富锦市的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优质牧草是提高奶牛产奶量的关键,更是吸引投资,吸引养牛企业落户富锦的关键。 
  他们放弃了以往用最贫瘠的土地种草或者用收成不好的土地种草的惯例。他们精挑细选用最好的土地种草,这极大地吸引了客商的投资热情。很快黑龙江远方草业就在富锦安家落户,而和远方草业一起在富锦落户的还有被称为“牧草之王”苜蓿草,而这无意中也开创了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草的先河。 
  几年来,黑龙江远方草业公司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2006年苜蓿草种植面积达到了一万亩,2007年苜蓿草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干草产量达到1.2万吨,可满足一万头奶牛的需要。现在,远方草业的苜蓿草在国内供不应求,同时还远销到韩国和日本。实践证明饲喂苜蓿草的奶牛泌乳高、乳脂好、品质优、味道香。通过引进苜蓿草喂养乳牛,使得富锦市奶牛的产奶量大幅提升。以前,富锦市的奶牛产奶量只能停留在4吨左右,而现在达到了8.6吨的水平,产奶量提高了一倍多,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 
  2、畜集约化规模化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奶牛鲜奶产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问题主要在于我们奶牛的饲养水平和规模化水平的不够。这里面奶牛品种和饲养方式各占40%,管理占20%。中国的奶牛产量要想提高只有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才能够解决。 
  在改善牧草的同时,富锦市在吸引养牛大户,走规模、集约化发展的方面也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他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奶牛产业化发展的若干规定》、《富锦市统一进口奶牛专项政策》、《富锦市招商引牛优惠政策》、《富锦市奶牛风险基金承险具体条款(草案)》等优惠政策。 
  政府明确的发展思路、各项优惠的政策、以及大面积的优质草场,让富锦市成为了发展奶牛业的乐土。几年的时间里,天野牧业奶牛示范场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养殖企业就落户富锦。其中,天野牧业存栏纯种荷斯坦奶牛1064头;头兴牧业奶牛场占地21公顷,规划饲养纯种荷斯坦奶牛1000头,目前已投资1800万元建设标准化牛舍10000平方米,奶牛存栏量达到620头,奶牛喂养、挤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爱地盛源奶牛场存栏奶牛一千头以上;而另外一家存栏一千头奶牛的牛场也正在积极筹建中。三年的时间里,富锦市建成了镇级奶牛小区10个,村级奶牛示范场5个。 
  富锦市还千方百计地壮大当地的养牛规模。为了鼓励发展养殖10头以上奶牛企业和个人发展奶牛生产,富锦市政府又出台了《富锦市促进奶牛产业化实施办法》,对养殖500头以上奶牛大户实行一事一议的办法,同时与富锦市信用社协调1200万元的奶牛贷款,为符合担保抵押条件的养殖户每头奶牛协调最高6000元的奶牛贷款。目前农户养殖奶牛热情很高,已经规划的百头以上奶牛小区3个,50头以上奶牛场3个。全市奶牛存栏从2003年的59头,上升到目前的5331头。预计到年末全市奶牛存栏可达6000头。 
  3、乳深加工鼓起乳业风帆 
  如果富锦市仅仅停留在“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的基础之上,那在将来的发展中不仅会受制于人,还会把乳品深加工的高利润拱手让给他人。于是,他们在建设优质牧草和引进大型养殖企业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吸引乳制品加工企业,把产业链向下游延伸。 
  为了吸引乳品加工企业,富锦市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他们规定凡是在富锦投资建厂的乳品加工企业,市政府将为他们在工业园区提供10公顷建设用地,并负责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富锦市政府还承诺:将为乳品加工厂的建设提供“五通一平”工作;涉及建设、规划、环保、质监、卫生防疫、水务、交通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商务车辆及收奶车辆过路费等由政府协调建设期及正常生产3年内免收;争取省市有关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及项目资金全额用于企业发展;乳品加工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享受“免三减二”政策。 
  黑龙江省爱地盛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富锦建设乳品加工厂,投产后在富锦市建设日处理鲜奶500吨。一期工程完工后,日处理鲜奶200吨;二期工程完工后,日处理鲜奶达到500吨。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60000万元,年纳税总额8000万元。
                          (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丛兴云 记者 秦嗣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