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奶业信息网 >> 行业动态

加大DHI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正当其时

[导读] 加大DHI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正当其时
    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友谊牧场受益匪浅
    2008年,对许多奶牛养殖场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但黑龙江省安达市友谊牧场却在危机中安然度过。去年牧场饲养奶牛508头,298头成母牛平均单产达到8000千克,鲜奶总产2388吨,鲜奶销售收入549.2万元,牧场纯收入76万元。逆境中好成绩从何而来,场长汪召军说,这主要是得益于从2001年就开展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的推广应用,DHI技术让我场受益匪浅。
    汪场长介绍,通过DHI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企业的管理也跨上了新台阶。友谊牧场生产的原料奶由于质量好,不但一直是安达市内乳品企业的抢手货,且鲜奶价格每500克比不参加测定的奶牛场高0.1元,仅此一项,按照2008年全场鲜奶总产2384吨计算,牧场年增收就达23万元。去年“三鹿事件”后,牧场又被黑龙江贝因美婴儿奶粉确定为优质奶源基地。同时,奶牛产奶量也稳步提高。2001年存栏奶牛150头,成母牛90头,成母牛平均单产5850千克;2006年底存栏奶牛402头,成母牛228头,平均单产达到7300千克;2008年末存栏奶牛508头,成母牛298头,平均单产达到8000千克。
    DHI测定报告为奶牛场提供了可度量的量化指标,使牛场的管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为奶牛疫病防治、牛群遗传改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科学制定管理计划提供了依据,改变了过去凭经验管理的落后状况。
投入70元 产出670元
    DHI技术自1906年诞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善奶牛饲养条件,提高奶牛生产效率,保障乳品质量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目前欧美国家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已占总存栏量的45%以上,以色列更是高达90%。可以说,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开展的程度,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奶业发达程度。“能度量,才能管理;能管理,才能提高。”这是奶业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实践得出的经验总结。
    专家介绍,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提高奶牛生产水平,降低奶牛养殖成本。我国奶牛年均单产为4800千克,仅为奶业发达国家的一半,要生产同样数量的牛奶,我们就要多养一倍的奶牛,也就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饲草饲料,付出更多的劳动,消耗更多的资源等。奶业发达国家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实践证明,这项工作确实是提高奶牛单产、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途径。1989年至1998年的十年间,美国通过采用DHI技术,使荷斯坦牛的平均单产水平提高了20%,奶牛饲养量减少了10%,牛奶总产量却增长了10%。我国一些奶业发展较快地区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北京市1999年至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奶牛305天平均产奶量从7600千克上升至8600千克,而体细胞数则从75万下降至40万以下。而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奶牛产奶量都在5000千克左右,潜力有多大,不言自明。
    保证奶牛身体健康,提高生鲜乳质量。俗话说,好牛出好奶。健康的体况是奶牛生产质量优良生鲜乳的前提条件。一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报告,也可以看作是奶牛的体检报告。通过分析测定报告,牧场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奶牛体况的变化情况,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为制定疾病防治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及时调控奶牛的营养水平,科学控制牛奶中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使奶牛生产出具有理想成分的牛奶;还可以根据牛只生产表现及所处的生理阶段,科学分群饲养管理,及时调整牛群结构,使牛群生产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有关专家算过一笔账,通过综合运用生产性能测定报告,科学管理牛群,泌乳母牛体细胞数降到40万以下,每头牛每天可以减少奶损失约0.4千克,仅此一项,养一头奶牛全年即可增加产奶120千克,按每千克鲜奶2元计算,可增加效益240元;在奶牛产奶高峰期增加产奶量,每天最低可以增加1千克高峰奶,平均每头牛一年可增加250千克产奶量,扣除增奶成本约150元,可增加效益350元;鲜奶质量提高,奶价自然提高,还可以得到乳品加工厂的额外奖励,一般每千克牛奶可增加2分钱,以一胎产4000千克计算,就可增加收入80元。如果再算上奶牛淘汰率降低、疫病防治费用减少等因素,给奶牛场带来的效益就更为可观。而投入是多少呢?牛场每头牛每年的投入仅为70元(每年测定10次,每次7元)。
好技术还需政策资金扶持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自1992年传入我国,经过17年的推广,参加测定的奶牛已由最初每年几万头发展到去年底的25万头,全国开展这项工作的省份达到16个,参加测定的奶牛场接近600个。国家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先后被写进《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2006年中央财政拿出2000万元,重点支持全国8个种公牛站引进国外奶牛优质冷冻精液和胚胎,用于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2008年中央财政又拿出2000万元,专门用于补贴全国18个省(区市)的25万头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为有效开展这项工作,中国奶业协会成立了全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奶牛数据处理中心,全国畜牧总站和中国奶协近几年先后举办了4期培训班,共培训各地技术人员近600人次,并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
    但在这项技术日益受到政府和奶牛养殖场户关注的同时,却掩盖不了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据了解,目前全国参加测定的奶牛数量还不到奶牛存栏量的2%,全国只有18个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专门从事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的人员更是只有区区不到200人,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新疆为例,全区有能繁母牛254万头,其中荷斯坦牛45万头,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259个,其中500头以上的奶牛场 (小区)近200个,而2008年仅有12个奶牛场的3189头参加了测定;由于新疆地域辽阔,运距太长,大大增加了样品的运输费用,客观上对这项技术的推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这项技术见效慢,一般都在3年以上,加上养殖场户认识参差不齐,也阻碍了它的推广和普及。中国奶协理事长刘成果认为,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解决以下五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即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二是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三是测定数据的准确性;四是分析报告的科学性;五是分析结论的时效性。农业部提出每年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要增加8万头,到2020年,全国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要达到100万头。要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必须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引导力度,在提高现有奶牛生产测定中心检测水平、加强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养殖场(小区)经营者和技术员的培训力度。
    专家建议,在当前消费者对乳品品质信心不足、企业产品积压严重的形势下,国家不妨从加大DHI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力度、提升原料奶品质、打牢奶业生产的基础做起。 
                           (信息来源:三农在线-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何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