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奶业信息网 >> 行业动态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奶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上)

[导读]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奶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上)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从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需求领域。当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倒闭裁员成风、股市楼市下跌、国民财富缩水、国民消费需求下降时,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制造”也受到冲击。玩具制造业告急,本土汽车业告急,房地产业告急!奶业呢?毫无疑问,经济衰退又为正处在阵痛时期的中国奶业泼了一盆冷水。金融危机对奶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中国奶业应如何度过这场危机?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奶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一)金融危机对奶业的现实影响较小
  依据此次金融危机的特点,可初步判断其对中国奶业的直接影响有限。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受冲击最大的是对资金依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和外向型出口企业。中国奶业生产仍属典型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出口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尽管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会对中国困难重重的奶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要远小于“三鹿奶粉事件”带来的负面效应。这可以从生产、加工、消费等产业链各环节分析验证。
  1.生产环节  中国奶牛养殖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属轻资本型行业,资本所占的力量较弱,不属于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行业范围。众所周知,国外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是一项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从优质牧草的种植、加工,饲料储备、配置,发情配种、产犊,到牛奶加工、销售,以及挤奶等方面奶农都需要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但中国奶牛饲养长期以来一直以零星、分散的方式为主,规模化、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房地产业、金融业、汽车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行业相比,资本在其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广大奶农的直接影响不大。
  2.加工环节  中国乳制品加工企业大都以内销为主,出口销量占整个行业销售总量的比重极小,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直接影响有限。近几年,由于世界乳品市场供应短缺,中国奶业在乳制品出口贸易上取得了不菲成绩。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1~10月中国乳制品出口总量、出口金额分别为11万吨和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4%和50.4%。但与纺织业、玩具业等出口比重占行业销售总量比重较大的行业相比,中国乳制品出口量占行业销售总量的比重一直小于1%,出口量所占份额很小。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现实影响有限。
  3.消费环节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乳制品消费群体逐年扩大。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城市居民食用乳制品的普及率已达95%以上。与此同时,中国乳制品消费正逐渐由以奶粉为主向液态奶转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奶粉等乳制品销售的年增长率为11.5%,液态奶为47.3%,预计未来奶制品消费将由以奶粉为主向以液态奶为主转变(中国商品网,2009)。2008年下半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虽然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国内液态奶的信心,但以液态奶为主的消费趋势不会改变。因此,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乳制品企业将加大对中国的出口,但本土企业在液态奶市场的霸主地位很难撼动,中国乳制品消费结构的进一步转变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对奶业的潜在影响较大
  金融危机对中国奶业发展的现实影响较小,并不意味着中国奶业在这场危机中能独善其身。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一员,不可能置身事外,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正逐步显现、加深和蔓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本国乳制品消费量下降趋势明显,国际奶业巨头必然寻找乳制品的出路,而现阶段中国奶业市场基本上完全开放,正是国外企业进入和展开攻势的最佳时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奶业发展的潜在影响也将逐渐呈现。
  1.生产环节  “三鹿奶粉事件”余波未了,金融危机雪上加霜,对奶农的影响可能超过预期。在消费者重拾信心之前,市场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将很难有大的提升。同时,随着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的不断渗入,国产乳制品的市场份额极有可能出现大幅下降,从而影响奶农的原料奶销售。据农业部监测,2009年1月份内蒙古、黑龙江等10个奶牛优势产区生鲜乳环比价格已经呈现小幅下降,每千克平均价格仅为2.62元,奶农几乎已经没有利润可言。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奶牛养殖成本变化不大,随着饲料价格不断上涨,这必然会影响奶农养牛的积极性。如果这种势头继续发展下去,那么中国奶业形势将更加严峻。由此可以看出,在“三鹿奶粉事件”余波未了的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对中国小规模饲养的奶农无疑是雪上加霜,可能带来超出我们想象的影响。
  2.加工环节  企业资金链趋紧,金融资本收缩,运营压力加大,金融危机引爆了企业资金链的导火索。目前排名前几位的国内乳品大企业很多不仅有外资背景,而且不少是上市公司,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特征明显。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蒙牛、伊利等有外资背景企业的海外市场完全萎缩,资金回笼极其困难,融资难度不断加大。据人民网报道,多数乳品企业的股价在“三鹿奶粉事件”后下跌四成以上,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乳品企业的估值水平更难得到基本回归。此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乳制品市场消费需求不旺,价格大幅度下降,国际奶业巨头持低价等武器大举进攻国内市场,使国内乳品加工企业运营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主要乳制品生产国的工业奶粉均已降价近50%,等同甚至低于国产工业奶粉价格,这一变化更加速了国外工业奶粉流向国内市场。据完达山、双娃等企业反映,国产奶粉自2008年9月以来已经出现严重积压,目前的库存量比正常年份增加50%以上,部分企业日产量的90%都成为库存。这将是继“三鹿奶粉事件”后中国乳品加工企业又一难以承受之重。
  3.消费环节  消费者弃“国产”转购“洋品牌”的消费心理,将有可能放大金融危机对国内奶业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际品牌已经在国内消费者中形成了很深的认知度,尽管国际品牌价格相对较高,但其优良的品质已经深得国内消费者信任。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洋品牌”,对乳制品尤其是婴幼儿乳制品的消费也不例外。“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前,雀巢、惠氏、雅培、多美滋等国际品牌奶粉已经占据国内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事件发生后,更多的消费者将目标转向“洋品牌”,国际品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尽管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最近一段时间消费者对国内品牌信心正逐渐恢复,但多数专家保守估计,完全恢复消费者的信心尚需要2~3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让众多国际品牌在中国乳品市场“开花结果”。
                                      (信息来源:世界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