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奶业信息网 >> 行业动态

“三聚氰胺”事件周年:中国乳业“起死回生”?

[导读] “三聚氰胺”事件周年:中国乳业“起死回生”?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11日专电 自2008年9月11日“三聚氰胺”事件被曝光一年来,我国乳业经历了国人“恐奶”、乳业老大蒙牛和伊利一度濒临资金链断裂、三鹿宣布破产倒闭,以及《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相继出台等过程。中国乳业是否已经“知耻而后勇”?奶农是否恢复了养殖信心?广大国民是否走出了“恐奶症”的阴影?新华社记者走进乳企、奶牛养殖基地、消费市场调研,记录经过一年洗礼的中国乳业的沧桑变化。 
    中国乳企纷纷“换脸”求新 消费者渐渐恢复信心 
    在呼和浩特市中山东路一家大型超市,市民刘爱云正为选哪个牌子的牛奶而踌躇不定。“最近增加了这么多新产品,还得仔细看看包装上的说明再选。”她拿着一个粉色包装盒的牛奶说。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消费者感受到了乳品的“换脸”。一款又一款穿着各色“衣服”的新产品摆满了货架。曾一度消失的乳品电视广告重新火了起来。 
    危机迫使不少乳企开始注重品牌研发和创新,差异化的新产品不断问世。在宁夏,去年以来已经有5家乳品企业开始研发新产品,高薪聘请来自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乳品制作专家,生产干酪素、奶酪、蛋白粉等附加值高的乳制品。 
    乳业队伍中多了一些崭新面孔。过去一年时间全国增加了100多家中小乳品企业,宁夏亿美乳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该公司总经理陈教美说:“企业还处于爬坡期,但我们研发干酪素、蛋白粉等产品,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现在虽然出口不畅,价格不是太高,但是全球食品价格上涨有助于我国乳业的恢复,最终我们会在国内外都站住脚。” 
    一年来,中国乳企的最大“换脸”当属蒙牛。日前蒙牛牵手中粮,被业界认为是拿大股东“宝座”换“明天”。蒙牛集团副总裁姚海涛则认为,蒙牛集团与中粮集团战略合作的真正目的是着眼于长远发展。双方合作后,有利于形成从原料到市场、餐桌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一向低调的伊利也“蠢蠢欲动”,通过签约世博、跨行业合作谋求新发展。 
    乳业新面孔再次刺激了消费。因“三聚氰胺”事件而决定“戒奶”的呼和浩特市市民李东海最近又开始喝奶了。他说:“毕竟牛奶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老人和孩子离不开牛奶,而且我也相信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以及企业的自我约束下,现在的牛奶是安全的。” 
    银川市一家小超市的老板王俊成也不再为牛奶卖不动而愁眉不展,最近3个月来,这个小超市每个月的各种牛奶最少可以卖到120箱。他说,出现“三聚氰胺”事件后,超市的牛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卖不出去,现在消费者来买奶已经不再问这问那。 
    练内功造新血乳企慢跑 奶农渴望变“牧场主” 
    从各家乳品企业的销售数据来看,当前的乳品业整体向好。来自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信息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乳制品行业产值已恢复到“三聚氰胺”事件前的90%。进入9月份,全国各地奶价也出现普涨的局面,蒙牛等大企业鲜奶收购价格又恢复到了“三聚氰胺”事件以前的水平。 
    记者在内蒙古、宁夏等地采访了解到,各地鲜奶收购价格普遍提升,处于奶产业最末端的奶农逐渐摆脱了亏损状态,散户奶的收购价格提高至每公斤1.8元到1.9元,园区奶普遍涨至每公斤2元到2.6元,而最优质的鲜奶已经卖到了每公斤3.7元。由于奶价的上涨,内蒙古、宁夏各大奶牛养殖集中地区到处都是奶农储备玉米青储饲料的景象。 
    呼和浩特市乳业协会会长巴根那说,业内普遍认为中国乳业至少需要2年才能恢复过来,但从目前来看,出现了超乎想象的速度。 
    当前,乳品企业所在地仍在下大力气整顿奶站,推动生鲜乳收购站合法化改造。今年前5个月,全国有生鲜乳收购站1.58万个,比清理整顿前减少了4500多个,共取缔流动收奶站3800多个,个体收购站减少了1900个,全国机械化挤奶站达到了1.14万个。 
    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自去年11月至今,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了多次大范围的监测,结果表明,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良好。 
    集约化养殖方式越来越被认可。标准化养殖小区、奶联社、奶农合作社、托牛所和大型牧场数量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把奶牛送进了牧场。未来4年内,内蒙古准备建立2000个养殖小区和牧场,准备将规模化养殖比例由现在的35%提高到60%,散养则由60%下降到40%。各大乳企也迅速行动保证自有奶源。伊利不仅投入巨资打造三大黄金奶源基地,还计划在2009年年底新增20个奶联社模式下的牧场;光明乳业在武汉建立奶源基地,计划砍去5%的散奶奶源,全部实现100%拒收散奶的奶源管理。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二处处长刘永明说:“虽然推广集约化养殖方式还有很多困难,但已经越来越被养殖户认可,多数农牧民认识到规模化养殖是方向。”石嘴山市惠农区卉丰牧场是目前宁夏养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牧场,周边的养殖户争着把牛“存”进牧场,每头牛每年可以领取3000元的“利息”。
    “内忧外患”加剧    中国乳业根基仍未稳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奶业处在一个加快发展、提高质量、提升效益的关键时期,我国乳品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但是走出低谷的中国乳业巩固根基尚需根除诸多顽疾。 
    奶业发展效益在规模,只有扩大规模,才能提高效益。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规模小而分散,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70%以上奶牛养殖户的规模不足20头,这种小、散和低的局面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当前在政策导向和扶持上,必须加大扶持规模化养殖。 
    开发和推广新产品的能力有限,乳制品附加值低,在与洋品牌竞争中劣势明显。现在我国1000多家乳品企业的产品大多集中在液态奶和奶粉方面,多数企业开发高端深加工产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不利于乳业的持久发展。 
    生产、加工和销售不平衡,实际鲜奶加工量远低于总的加工能力,多数企业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有些地方仍在盲目招商建厂,产业重复建设的问题并没有多大改观,仍有新一轮奶源大战的隐患。 
    出口形势不利。去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产量出现了改革开放30来首次负增长,今年以来进出口形势异常不利。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低迷,低价奶粉大量进口对我国市场形成冲击,进出口乳制品数量逆差超过27万吨。外资品牌奶粉仍然掌握着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绝对话语权。 
    “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信誉危机还没有完全化解,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认为,中国乳业在经历危机后要尽快构建责任报告制度,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信息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张丽娜、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