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奶业信息网 >> 行业动态

加速宁夏牛奶产业提质升级

[导读] 加速宁夏牛奶产业提质升级
    “三聚氰胺事件”暴发以来,全国一片哗然,有指责、有抱怨、有痛惜、有茫然,然而,更多的还是在反思。无论是奶业企业、行业协会,还是地方政府,都在思考、研究、探索“后危机”下中国奶业、区域奶业的出路与发展。
    古语有云:唇亡齿寒。这次事件中,宁夏奶业虽独善其身,彰显了自己的品质和内涵,却难以旁观,同样遭受巨大冲击。宁夏牛奶的优势在哪?出路在哪?区域政府为奶业提供的政策、市场、品牌、策略等通道在哪?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宁夏自治区农牧厅厅长赵永彪。
    十年翻了两番
    记者:宁夏是少数民族地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是宁夏牛奶的民族特色,这个产业在宁夏经济发展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宁夏发展牛奶产业具有哪些自然优势呢?
    赵永彪:畜牧业是宁夏的民族经济和特色经济,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宁夏牛奶是宁夏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治区确定的农业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多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夏牛奶产业在引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从自然条件来看,宁夏牛奶有五大优势:
    气候优势: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差可达12至15度,非常符合奶牛的生理特性和生存条件。
    水土优势:“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12个县市,自流灌溉横跨全境,水草丰美,地处被世界公认的北纬39至48度最佳奶牛养殖带。
    阳光条件: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每年拥有近3000小时的和煦阳光,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
    饲草条件:全区800万亩饲草料基地可年产饲草400万吨,充足的饲草料保障适宜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的奶牛基地。
    清真条件:宁夏是全国唯一的回族聚居省区,回族独有的传统清真文化所造就的传统饮食习惯,为宁夏牛奶的清真品牌赋予了独特的绿色品质。
    记者:这个产业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目前的格局如何?
    赵永彪:宁夏牛奶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起步阶段,即1978年至1984年。这一阶段,自治区部分地区农民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开始一家一户养殖奶牛,作为家庭副业的一部分,规模很小,没有形成产业;二是稳步发展阶段,即1984年至2002年,以奶牛数量的平稳增长为主要特征,奶牛数量突破10万头,乳品加工企业开始出现并初具规模,宁夏牛奶产业初步形成;三是快速增长阶段,即2003至2008年,自治区制定出台了《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11.40 0.35%]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和《奶业发展行动计划》,把宁夏牛奶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奶牛存栏数量连续突破20万头、30万头大关,产业规模在十年内翻了两番。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银川、吴忠为核心的奶牛产业带,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养殖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规范化和集约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乳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日趋增强、行业协会及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育壮大、产业促农增收作用不断增强等突出特点。
    品质在于坚守
    记者:“三鹿事件”后,宁夏牛奶无一例被检测出三聚氰胺,其品质和内涵让世人刮目相看。这应该不是偶然的。
    赵永彪:宁夏牛奶产业链条长、影响面大、经济前景好、发展潜力强,一直以来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规划制定、基地建设、政策支持、品质监管上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一是立足规划先行,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自2000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制定了《宁夏奶业发展九五规划》(2001-2005年)、《宁夏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3-2006)、《宁夏奶业2008-2012年发展规划》、《宁夏奶业提质增效计划(2007-2010)》,奶源基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牛奶的发展由数量增长型逐渐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08年1月,自治区出台了《宁夏奶产业发展条例》,为全力推动宁夏牛奶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
    二是实施奶牛“出户入园”工程,加快养殖园区建设。自2003年以来,自治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地新建奶牛养殖场、园区,全区奶牛出户入园率达到46.1%。对奶牛存栏200头以上的养殖园区新建机械化挤奶台,每台补助5万元,先后发放补助资金2000万元,拉动社会投资1亿多元,建设机械化挤奶站近500个,全区机械化挤奶辐射率达到70%以上。同时,出台了对市县的奖励政策,对“银吴奶牛带”的市县奶牛入园率达到70%以上给以50万元奖励,其他市县入园率达60%以上给予20万元奖励。
    三是以提高牛奶品质为重点,加快品种改良步伐。2002年,自治区率先在全国开始实施奶牛品种改良项目。2005年以后实施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 7年间累计投入补贴资金2551万元,改良后代母牛头胎平均单产达到7142.0公斤,比项目实施前增长39.55%。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奶牛登记管理体系,全区建档立卡奶牛占奶牛存栏总数的92.8%,计算机录入登记牛占60%。
    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乳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自治区明确规定,凡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的乳品加工企业,当年销售收入每超过上年100万元奖励5万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科技开发经费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3%的,奖励5至20万元;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名牌和驰名商标的企业和组织,分别奖励20至50万元。同时对符合条件且运行良好,带动农民作用明显的合作组织,每个给予10至15万元的补助。
    五是建立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为奶牛养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2002年开始,自治区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种植及秸秆加工调制利用技术,到2008 年全区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达600万亩。目前,传统的“稻草+精料”饲养方式得到了根本调整,奶牛日粮结构和牛奶质量明显改善,不仅降低了饲养成本,而且减少了奶牛代谢病的发生。
    六是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宁夏牛奶品质。2004年以来,自治区农牧、工商和质监等部门联合对原料奶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各环节监管做了明确规定,各地相应成立了联合执法大队,科学设置原料奶收购市场准入条件,严厉打击无证经营、掺杂使假、恶意竞争等不法行为。初步建立起了运行规范、收购畅通的市场秩序。
    七是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切实加强宏观调控。近10年来,宁夏牛奶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经受住了多次市场风险的考验。2008年9月突如其来的 “三聚氰胺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使宁夏牛奶的发展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对宁夏牛奶的冲击,切实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自治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制定了多项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下发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从保护奶农、调整结构、奶牛保险、贷款支持、帮助乳品企业开拓市场、促进销售等方面,制定了扶持奶业发展的12条政策措施;自治区财政共拨付25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支持、鼓励乳品企业增收鲜奶,稳定奶价保护农民利益;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各地发展奶业的主体责任意识,采取各市包干负责的办法,与5个市及自治区农垦签订了奶业发展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市及农垦的责任及目标。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调控下,自治区奶业下滑的态势很快得到扭转。
    构建现代体系
    记者: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宁夏牛奶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下一步将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加以应对?
    赵永彪:宁夏牛奶发展近几年来保持快速增长,目前正处在从单纯数量扩张向整体结构优化、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但在产业发展中也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小规模分散饲养还占相当比重;二是科技支撑水平亟待加强;三是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不健全、奶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五是缺乏强势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的带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夏牛奶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活市场”的要求,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优化结构,打造品牌,逐步构建以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支撑、知名品牌引领、产加销衔接有序、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奶业体系,加速宁夏牛奶产业提质升级,努力打造全国知名优质牛奶生产加工基地。
    具体来说,要重点抓好“三大区域布局”、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做好“六项重点工作”。 
    抓好“三大区域布局”,即优先抓好银川吴忠奶业核心区发展;积极发展中卫、石嘴山奶业发展区;稳步发展乳肉兼用新品种改良区。
    加快推进“四个体系建设”,即以自繁自育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规模养殖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奶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以疫病防控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奶牛疫病防治和监控体系建设;以龙头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奶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建设。
    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即强化奶业市场管理;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饲料基地建设;推进奶业科技进步;促进乳制品加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对奶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宁夏是我国发展牛奶生产的最佳区域之一,宁夏牛奶产业已具备良好的基础,进一步优化结构,打造品牌,加速宁夏牛奶产业提质升级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是我们农牧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也是广大农民的期盼。我们坚信,宁夏牛奶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信息来源:凤凰网 信息导刊)